溫會文-摘自網絡
豬場豬瘟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當地豬瘟的流行特點、仔豬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響等,所以豬瘟的 免疫程序并非一成不變的,不同的豬場需要根據其自身特點制定豬瘟免疫程序。根據當前豬瘟的發病及流行特點,結合多個大型規;i場控制豬瘟的臨床經驗,制定了以下針對規;i場的豬瘟免疫策略。 1豬場豬瘟控制的總體目標 后備母豬配種前豬瘟抗體合格率為100%;基礎母豬群豬瘟抗體阻斷率大于50%的比例不低于90%;商品豬豬瘟抗體陽性率大于40%的比例不低于80%。 2針對不同豬群采取的免疫策略 2.1后備母豬群 后備母豬在進群前、豬瘟疫苗免疫后4~6周檢測豬瘟抗體,對豬瘟抗體阻斷值低于50%的后備母豬進行第二次豬瘟免疫,四周后再次檢測,如阻斷值仍然低于50%則堅決淘汰。同時對所有后備母豬進行豬瘟抗原檢測,必須確保100%的后備母豬在配種時豬瘟抗原陰性、抗體阻斷值高于50%。 2.2基礎母豬群 為達到豬瘟抗體阻斷率大于50%的比例不低于90%的目標,需對全部母豬進行豬瘟抗體檢測,對于阻斷值低于50%的母豬補免豬瘟疫苗(脾淋苗3~4頭份),補免后6周再次檢測豬瘟抗體,如豬瘟抗體仍然不合格則淘汰。通過淘汰豬瘟抗體不合格的經產母豬,補充豬瘟抗體合格的后備母豬,經過一段時間可使基礎母豬群豬瘟抗體陽性率達到90%。 經過檢測、淘汰后,對基礎母豬群建議采取的豬瘟免疫程序為跟胎免疫,即在仔豬斷奶前對母豬進行免疫(脾淋苗3~4頭份),對流產、返情的母豬要及時進行補免。 后備母豬和經產母豬采取的豬瘟免疫策略見圖1。
圖1 后備母豬及經產母豬豬瘟免疫策略圖
2.3商品豬群 要達到商品豬豬瘟抗體陽性率大于40%的比例不低于80%的目標,最重要的是確定豬瘟疫苗的首免時間。一般來講豬瘟疫苗的首免時間由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確定,仔豬群豬瘟抗體陽性率低于60%時進行豬瘟疫苗首次免疫。通常,一個母豬免疫狀況良好的豬場,仔豬在不進行豬瘟疫苗免疫情況下,每周檢測一次豬瘟抗體,其母源抗體的消減規律大致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仔豬在出生后1周內,母源抗體的保護率是最高的,隨著日齡的增加,母源抗體在逐漸消退,在31日齡時,只有58.8%的仔豬母源抗體有保護力,所以豬瘟疫苗的首免時間可確定為30日齡(母源抗體陽性率低于60%時),每頭仔豬可免疫豬瘟脾淋苗2頭份。試驗表明,在豬瘟首免后30天進行豬瘟二免(脾淋苗2頭份)效果較好,即豬瘟二免在60日齡進行。 3其他影響豬瘟抗體的因素 實際情況中豬瘟抗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上造成豬瘟免疫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 3.1母豬持續帶毒綜合征 妊娠母豬感染豬瘟野毒后,可造成新生仔豬的豬瘟免疫耐受,仔豬一旦形成免疫耐受就會造成豬瘟免疫失敗。針對這種情況,采取的策略就是逐步淘汰豬瘟抗體不合格、豬瘟抗原陽性的經產母豬,通過補充豬瘟抗體合格、豬瘟抗原陰性的后備母豬來逐步凈化母豬群。 3.2豬瘟免疫程序不合理 仔豬首免時間不科學,首免時間過早容易受母源抗體干擾,過晚仔豬群有感染豬瘟病毒的風險。因此,豬場要根據豬場自身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確定首免時間。 3.3豬場免疫抑制病的干擾 藍耳病、圓環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嚴重破壞豬只的免疫器官,造成豬瘟的免疫失敗。豬場要想達到豬瘟的控制目標,必須把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做好。 3.4豬瘟疫苗質量不過關 各廠家豬瘟疫苗質量存在差異,每個批次可能也存在差異,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豬瘟免疫失敗。 4后期對豬瘟的持續監測
豬場通過上述豬瘟免疫策略可最終達到豬瘟的控制目標,為持續保持豬場豬瘟抗體穩定,需不定期地對豬群抽樣檢測豬瘟抗體水平,采樣群體及數量可參見表2。
表2 不同豬群豬瘟抗體采樣情況
通過不定期抽樣檢測,及時發現豬瘟不穩定群體,采取相應策略進行控制,最終達到長期控制豬瘟的目標。 本文刊登于《中國豬業》雜志2016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