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設現代農業模式的借鑒及啟示 (蔣和平1 宋莉莉2) (1、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北京 100081;2、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 太谷 030801) 摘要:美國發展現代農業的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本文介紹了美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背景和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分析了美國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和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的教訓,我國與美國建設現代農業的條件雖然差別很大,但是從美國建設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及失敗教訓中,仍可以對當前我國建設現代農業有諸多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美國,現代農業,模式 美國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土地價格、生產設備便宜,勞動力價格較高。因此,美國通常使用大型機械大面積耕作、粗放式經營。近年來,美國農業發展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并形成令人羨慕的“綠色環保型可持續農業”。占全國總人口2%的農民不僅產出足夠美國人消費的農產品,而且成為世界農產品出口強國。對美國建設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對當前我國建設現代農業具有諸多重要的啟示。 一、美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背景 (一)美國現代農業的自然基礎 美國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位于北美洲中部,自然資源豐富。本土為北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全國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而且分布比較均勻,平均年降雨量為760毫米,土地、草原和森林資源的擁有量均位于世界前列,土質肥沃,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占國土面積的55%,有利于農業的機械化耕作和規模經營,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1999,年美國農業用地面積為4.18億公頃,占土地面積的45.67%,有耕地1.77億公頃,人均0.64公頃,永久性草地2.39億公頃。美國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與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馳名于世。 (二)美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 建設現代農業是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的過程。美國的歷史背景、自然稟賦以及其它的制度因素使得美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農業機械革命、生物革命和化學革命、管理革命。 第一階段:農業機械革命。美國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人多、地少,勞動力稀缺,這使得美國早期農業的典型特點是利用機械開展大規模的農業作業。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經歷了三個時期,一是從南北戰爭前后到1910年的農業半機械化,二是1910年到1940年的農業基本機械化時期,三是從1940年到目前的農業全面高度機械化時期。機械化革命推進了美國農業經營的專業化和產品高度商品化。 第二階段:生物和化學革命。20世紀60年代以后,工業化、城市化的飛速發展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土地價格的高漲、耕地面積的縮小,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成為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矛盾。所以,此時,農業發展的焦點從機械化開始轉向采用生物和化學技術,提高土地的產出率。 第三階段:管理革命。二戰以后,美國一方面將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使得農業技術裝備和生產效率進一步大大提高,尤其是將工業部門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運用于農場,極大地推動了農場的規;洜I;另一方面,在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的條件下,建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目前,多數地方基本實現了農業服務的社會化,并進而擴展到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領域,把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聯系起來,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需要指出,美國的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交錯在一起的,三個階段基本呈現了美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從中可以發現美國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的演變。 (三)美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模式 “石油農業”是美國農業的基本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人少地多的發達國家是以機械化為現代農業的起步的。機械化意味著高耗能,機械作業、機械噴灌、糧食烘干以及各種運輸都離不開石油,同時,化肥、農藥、塑料地膜產品包裝等石化制品也同樣離不開石油。因此這種農業又被稱作“石油農業”。另一方面,美國農業多以家庭經營為主,并且這種家庭農場的單位規模呈擴大趨勢,較大的農場有利于“石油農業”的發展,一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大批農場自備機械,二是便于引進新技術和設備。機械化和化學化是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 1920年到1990年,美國的拖拉機數增加了18倍,農用卡車增加了24倍,谷物聯合收割機增加了165倍,玉米收獲機增加了67倍。1970年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的化肥使用量為1946年的6.1倍,與此同時,美國農業的投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20年,農業投入中勞動、不動產、資本三者之間的比例為50:18:32,這一比例到1990年變為19:24:57,F代農業使得美國農業生產力水平有了大量的提高,從1930年到1990年,美國的小表單產提高了1.45倍,棉花單產提高了2.57倍,土豆單產提高了3.48倍,玉米單產提高了5.12倍,農產品銷售鋁1910年為70%,1979年已經達到99.1%。同時,農業生產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制造、供應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美國的“石油農業”不僅僅是美國的農業實現了現代化,而且還促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范圍內的現代農業努力。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石油農業”迅速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60年代末的世界糧食首腦會議確立了這一模式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并把它作為此后二十年改變全球糧食供應緊張、消滅饑餓的主要措施,這一努力的積極成果是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產量,使得世界養活了比原來預期多10億以上的人口。 二、美國建設現代農業的主要做法 (一)完備的農業法規體系為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美國的農業法規體系聯邦的綜合性農業法規是指包括農產品價格支持、生產控制、農業信貸、土地保護、剩余農產品處理、出口貿易等一攬子內容的法律。由于該法律既包括農業發展的一些基本原則,又包括一個時期的具體農業政策,一般5年左右修改1次,有時1-2年修正或補充,所以其名稱也是從最初的《農業調整法》變到后來的《農業法》或《食品與農業法》。除綜合性農業法規以外,美國還制定了30多項單項農業法規。在州一級,一般都有一部內容較全面的綜合性農業法規,單項性農業法規較少。如德克薩斯州,制定了一部《農業法典》分7大部分、252章,內容從州一級農業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農業的研究和發展、農業組織、農資供應、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到動植物的品質、等級、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農牧場的保護、年青農場主的貸款擔保等,應有盡有。 (二)健全的市場機制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內在動力 第一,從歷史發展過程看,現代農業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市場經濟在經濟制度上保證了農村市場經濟主體在土地產權、生產經營等方面的自主權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立足點。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后,沒收了親英派貴族地主的領地,并把這些土地分成小塊出售,使之成為農民的財產。美國政府把向西推進得到的土地宣布為國有,然后出售給移民墾殖,使西部建立起大量的、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在南方還把少部分土地直接賣給或分給黑人。農民獲得了土地所有權或經營權,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具有充分的經營、管理自主權,這為現代農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正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 第二,農業產、供、銷的市場化為優質高效農業提供了根本保證。首先,是土地和勞力資源的市場化。農場主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經營,也可以根據效益狀況購買、租用、轉讓、出租土地以保持合適的經營規模,實現規模效益。同時,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勞力按市場需要優化配置在各相關部門。 其次,是生產資料和農機具供應的市場化。美國農民所需的化肥、農藥、種子、除草劑、排灌設施及農業機械等市場,由農民自主選擇。由于美國農用工業相當發達,各種農用生產資料和農機具供過于求,生產廠家千方百計地做廣告推銷產品,競爭相當激烈,所以假冒偽劣產品占領不到市場,坑農害農現象極少發生。最后,是農產品銷售市場化。由于農產品完全靠市場調節,所以一方面使農民十分注意選擇優質的、與市場對路的產品進行生產,并盡量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得較好的收益。 第三,發達的農產品信息網絡使農民把握住市場的脈搏。農產品市場系統流暢地運行的核心問題是市場信息,這不僅是買賣雙方公平交易的重要基礎,而且也是農民把握市場脈搏、增加生產收入的依靠所在。從美國的經驗看,為提供充分并且可靠的信息,必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農產品信息收集和發布系統。目前,美國農業部通過合同關系與各州的農業部門合作,實施全國農業市場信息項目,提供有關畜牧、肉類、谷物、蔬菜、水果、棉花、家禽、奶、蛋、煙草和羊毛等各種農產品貿易方面的信息,包括供應、需求、價格、趨勢等。農業部和有關州設立了100多個信息收集辦事處,共有270名市場報告員80名屬聯邦政府,190名屬州政府,負責搜集、審核和發布全國農產品在直銷、拍賣、合同、期貨、集散、加工、批發等市場環節的信息,并要求所提供的市場報告具有中立性、即時性和可靠性的特點。 (三)以科研、教育為后盾的農技推廣體系為高新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可靠保證 20世紀初,鑒于農業科研與應用脫節的情況十分嚴重,美國國會于1914年又制定了一個影響更為深遠的史密斯——利費法案 ,規定由聯邦農業部和各州的大學合作,在每個州都建立一個從事農技推廣和普及的機構——州合作推廣站,其任務是向農民提供各種培訓,將農業科研成果和新技術迅速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由此,一個以科研、教育為后盾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宣告形成。據統計,美國現有農技推廣機構3300個,農技推廣員1.7萬名左右。美國借助各州的科研、推廣體系和聯邦農業部直屬的農業科技研究中心以及一些私人農業科研機構,從80年代開始,把高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作為建立優質、高效農業的重點來抓,并在以下領域取得巨大突破。遺傳工程、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技術、進行遙感、遙測研究和推廣自動化技術 (四)美國農產品協會作用突出 美國農產品協會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一種行業組織。如蔬菜水果協會,蔬菜水果生產者、加工商、批發商、零售商、進出口商都是協會的會員,有關流通方面的政策和建議都由協會與政府溝通。協會組織建立批發市場、定期舉辦交易會、展示會,增進會員間的信息交流和供需銜接;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進出口貿易;舉辦專題培訓,向會員介紹最新流通政策與法規,與政府及國會保持經常性的聯系。美國農產品協會目前已經發展到了高級階段,它將“農、工、商、產、學、研”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也將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和出口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簽訂合同,使農業合作社成了契約化經營的主體。如美國新奇士橙協會成員幾乎占了美國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兩州的60-70%的果農戶,協會對每周果樹的成熟情況都有電腦統計,確保產量均勻分布在各個時期,而且協會的全球代表每天都將訂單傳到總部,總部再分發到60多家包裝廠,由包裝廠將訂單按周向果農收購,從總部分訂單到裝集裝貨柜僅需3天。 (五)農業合作社成為農民走向市場的橋梁 目前,全美國有4000多個農業合作社,80%以上的農民是農業合作社的社員。美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民提供產、供、銷環節的服務。首先,合作社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據統計,農民通過合作社購買化肥占45%,汽油占43%,農用化學品占28%,飼料占20%,種子占14%,。其次是提供農產品的銷售服務。農民通過合作社出售的牛奶占81%,棉花及種子占36%,谷物和油料作物占38%,水果和蔬菜占18%,牲畜占8%。第三,合作社還在產供銷過程中向農民提供其它各種服務,如提供貸款發展水電、灌溉、電話通訊,出租大型農用機械,提供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等。 (六)有計劃的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企業家 自密執安州最早舉辦農業領導人才培訓班以來,美國其它各州先后開辦了農業領導人才培訓班,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業企業家,在美國建立發達農業并向現代農業跨越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農業領導人才培訓項目,是以25-40歲之間各農業領域的男女骨干為培訓對象的競爭性培訓項目。 除上述培訓項目以外,美國還十分注重對青年農民的培養。從1928年開始,他們就開始在農村中學成立“未來農民協會”,普遍開設農業知識課,鼓勵學生從事各種農業實踐活動,提高勞動力技能、管理和領導能力。 (七)政府進行農業補貼與信貸支持 美國農業補貼和農業信貸舉世聞名,固然有政治拉選票的因素,但這些措施卻有力促進其農業的發展。美國約有51%的農場主通過信貸支持購置地產、從事農業生產。農民借款有許多來源,如商業銀行、〔主要用于生產和購置不動產,也通常用來購買化肥、圍欄、農用設備等〕;保險公司〔主要向不動產投資〕;農業信用系統〔主要向農業生產領域提供資金〕這些貸款利率低,能幫助人盡快進入農業領域。從上世紀80年代起,政府借款成為農民間的最直接的貸款,貸款的目的是鼓勵農民從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角度去進行農業生產,使農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每個農民最多可貸1、5萬美元,年率僅為6%。主要有農村房屋服務、農村公共設施服務、農村經濟和合作發展服務等項目。政府還有可持續發展農業贈款,過去10年,有175項贈款已批準應用,最大的有2、5萬美元。這些措施,有利地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持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強勢的競爭力。 農業補貼一直是世界貿易中爭論最大的問題之一,也是發展中國家擴大農產品出口最大的障礙。美國農產品的價格一般由市場供需情況決定,但對小麥、棉花、大豆等非常重要的作物,政府會結合基本成本和最低利潤,考慮制定目標價格,即全國統一的指導價。如果當年產品價格達不到目標價格,政府就會以補貼的辦法,使之達到目標價規定的水平,以保護農民的收入。農民如果因自然災害使農作物絕收,除通過農業保險獲得一定的賠償外,也能通過政府農產品減收項目獲得價格補貼。 (八)提高進口農產品門檻為保護本國農業,想法設法擴大農產品出口 美國以建立極其嚴格食品安全進入制度。除了肉類,家禽外,所有進口的食品均需接受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檢驗,這些食品檢驗機構有大批高度專業化的專家,如化學家、微生物學家、毒物學家、衛生學家等。 他們規定成品的受污染的容忍最高限度。 聞名于世“五程序”包括驗貨通知、扣留通知、自動扣留系統、商品召回及沒收、拒絕進入市場的通知讓國外尤其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望而生畏。 通過各種途徑保護本國的各項農產品產業。 美國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2001年,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高達535億美元,是1970年73億美元的7倍多。小麥出口占世界市場的45%,大豆出口占34% ,玉米占21%以上。目前農產品出口占美國農業總銷售的比例高25%。其辦法主要有:一是迫使其他國家逐步降低進口關稅壁壘、減少農業補貼。20世紀90年代初,針對美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減弱,出口數量下降的局面,美國一方面通過主導關貿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主張降低并最終取消各國農產品關稅,取消農產品貿易壁壘,以清除美國農產品占領國際市場的障礙。二是大力提高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近十多年來,世界糧食價格呈逐年走低趨勢。因此,美國十分注重將糧食轉化成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的工作,既提高了出口產值,又增加了就業。美國利用谷物和大豆轉化成的肉類產品出口價值, 年中增加了約兩倍。美國還將絕對優勢的轉基因農業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通過實施以提高產量與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三是大規模開辟發展中國家市場。美國農業從農業大國走向世界出口強國,除了專業分工、農業協會、批發市場等傳統措施“壯其筋骨”外,其重視農業科技運用,嚴密信息組織、科研機構的延伸的作法可謂“授其利器”,而在補貼農業降低成本,在WTO框架下,迫使其他國家降低進口關稅壁壘,并以FDA嚴格食品檢驗限制進口的三措施來達到國際市場“縱橫捭闔”的目的。 三、美國現代農業的特征 (一)農業生產呈現高度專業化趨勢 美國農業生產正走向高度專業化,全美農業形成了這樣專業化的生產布局,西南部盛產蔬菜、中西部盛產小麥;西部地區牧產品豐富;東北部是玉米產地;北部主產奶制品;東部及東南部盛產棉花、煙草、蔬菜等;南部是牧產品和蔬菜。而且單項品種也日趨專業性,以水果為例,美國果品生產以區域化布局,其專業性甚至每一樹種或品種,均被安排在最適宜區集中栽植,從而為果品的優質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礎。華盛頓州的自然條件最適宜于蘋果生長,其蘋果產量就占到全美鮮食蘋果的50%以上。美國農業不僅生產專業化,而且生產服務也專業化。如蔬菜業服務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全程專業化服務,包括技術推廣、咨詢服務,農資供應服務,生產作業服務,購銷服務,信息服務以及信貸、保險、管理咨詢、法律、會計、土壤測試等服務。專業化的興起,使美國迅速向規;s化邁進。1930年時美國的農場數超過630萬個,每個農場的平均面積157英畝 ,到1989年,其農場的平均面積擴大到456英畝,數量則減少到200萬個以下,正是這種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機械化是美國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農業經歷了以機械力、電力代替了人力、畜力的過程。農業機械的發明與應用,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美國在194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役畜動力占農田總動力的比重由本世紀初的75.5%下降到6.96%。60年代后全面進入機械化,農業勞動生產率比19世紀提高了10倍多。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60多公頃,平均可養活80人。 (三)農業社會服務形成嚴密網絡 除政府的服務外,一切同農業有關的企業也都特別重視為農業、農民服務,從而真正把自身的利益同農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在這個網絡中,一種不可替代的組織是合作社,這個合作社可以叫農業合作社,也可以叫農場主合作社,是農業生產者自己擁有和控制、自我服務的組織。其服務既不像私營公司那樣以贏利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門那樣搞無償服務,而是在商品交換原則下,以增加社員利潤為基本宗旨,合作社不僅向農戶提供所需生產資料、技術、政策咨詢及有關培訓,而且提供信貸業務,深受農戶歡迎。 (四)農業批發市場逐步規; 美國批發市場,都屬于私營或股份制性質,政府沒有插手直接組建市場,但必須由政府統一規劃后方可建立。美國批發市場最大特點是批發業務的規;,批發商的數量都不多,但每個批發商的經營規模都很大。美國西部最大的洛杉磯蔬菜水果批發市場擁有25家批發商,他們經營著500多種蔬菜水果,供應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他們的經營活動幾乎壟斷了美國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批發業務規;罐r民和加工廠商緊密聯系在一起,農民按照批發市場內批發商的訂購合同,組織農產品生產;加工商根據批發商對農產品的質量和規格要求,對生產者提供的產品進行加工,然后交由批發市場組織銷售,從而實現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有機聯系。 (五)農業信息服務系統完善 美國在農業信息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早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各新聞媒體都是免費發布美國農業部的市場信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信息技術的興起,使農業信息服務發展為一種新的農業產業,F在提供農業信息服務的商業性系統已近300家。美國在肯塔基建立的全美第一個農用視頻電報系統,用戶通過個人計算機鍵盤的識別號,即可存取該系統大型數據庫里當前市場價格、天氣、新聞和其他農業信息。農業部形成了龐大、完整、健全的信息體系和制度,建立了手段先進和四通八達的全球電子信息網絡來保證信息的來源。他們通過立法確保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收集、發布,還將市場信息收集、發布的整個過程及人員都納入農業部統一管理,并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使市場信息標準化、工作規范化。其組織嚴密科學。 (六)農業科技貫穿到各個環節 美國農業大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將土質資料輸入計算機中確定土壤肥力。在種植作物時,拖拉機通過安裝該系統,能隨時根據土質情況確定配肥,有效節省農業成本。還能通過遙感測控系統,對地力和作物生長情況自動判斷澆水、施肥的合適時間。到1985年,美國已有8%的農場主使用計算機處理農場事務,其中一些大農場則已計算機化。計算機的應用,在大豆病害診斷、預測玉米螟危害、蘋果蟲害與果園管理、農業技術資源保護等領域大顯身手,使美國的農場管理、科研和生產達到了高質量、高效率和高效益。近40年來,美國利用雜交技術,培育和推廣了一批優質高產的作物優良品種,實現了作物良種化,從而使單產和經濟效益都有了顯著提高。 美國玉米單產由50年代初的每公頃2400公斤提高到80年代末的7500公斤。在當代農業科技中,最受人關注是美國的轉基因農業戰略, 美國的轉基因農業技術正向世界各地傳播滲透并已獲得巨大的利潤。糧食是特殊的商品與戰略物資。美國通過穩定并迅速增加轉基因糧食產量,以計算機網絡通訊,生物基因工程等先進技術手段為依托,建立快速、便捷的全球農產品與糧食流通網絡,形成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上的巨大的競爭力與支配力,從而實現掌握21世紀世界農業與糧食生產流通主導權的戰略意圖。 (七)生產以家庭經營為基礎 美國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一直是家庭農場。其農場經歷了數量上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F在,大約有200萬個,平均經營面積為2000英畝,最多的達2萬英畝。農場又分獨有、合作、公司農場三種形式。而且,還有一種中介組織,專門從事承接不種戶土地和租賃給耕種戶的工作。由于美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高,效益好,國內外許多有錢人都熱衷于購買土地,交給這些中介組織去經營,從中牟利。在買地者中,日本人居多,F在,美國農場主經營的土地中,自有和租賃的面積差不多各占一半。 (八)科研機構服務鏈完善 美國農業最值得一提的是農業科研機構的延伸活動。美國農業研究項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資助的,其研究成果成為美國農業發展的支柱。早在1850年,美國每個州都被聯邦政府無償給予了3萬英畝的土地建一所農業大學,政府贈地建學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學、研究及延伸服務一體化。美國每個縣都有一名受大學雇傭的延伸服務代理人員,負責教授農場主或農民最新的農業科研知識和成果,他們每年都要回到學校接受一定的培訓。代理人員如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回到農業大學或學院的研究所尋求答案,再傳播給農民。如果遇到有些技術農民不大相信,或不愿接受,延伸服務人員還通過搞試驗田的辦法打消農民顧慮?蒲袡C構的延伸活動成了推動美國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和動力,這也是美國區別于其他國家的主要特點之一。 四、美國在建設現代農業進程中的教訓 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石油農業模式” 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現代農業,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石油農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利用率低 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全球的石油儲備在15年內就要告罄。以消耗能源來發展現代農業對于缺乏能源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顯然是難以為繼的,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農業極大地破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美國現代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卡的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的食物;而美國現代化農業則需0.2—0.5卡的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 (二)農業保護政策加重了財政負擔 美國是世界上實施農業保護最早、相應的政策最完備、方法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包括農業生產保護政策和農業貿易保護政策。然而長期的保護政策的維持消耗了政府大量的財政收入。近十多年來,美國聯邦政府一直試圖改變這一沉重的財政負擔的現狀,然而積重的難返,在慣性作用力下,反而越陷越深。 (三)土壤流失加重,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美國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31億噸。美國衣阿華州的土壤原來十分肥沃,經過長期的現代化農業的運作,損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來說,衣阿華州農民每生產一蒲式耳(每蒲式耳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種植大豆損失表土更多。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的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沖刷過程中流失。據專家估計,美國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億美元。雖然50多年來,美國一直努力防止土壤沖刷,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費用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現代化農業造成土壤破壞的根源沒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標措施都收效不大。 (四)單一作物種植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 這種情況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減少遺傳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的單一可能全軍覆沒。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就是因為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的品種。 (五)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 例如,美國衣阿華州大泉盆地從1958年至1983年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結果。美國31個州存在著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于農業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國農業工人傷亡率僅次于建筑業、采礦業,被列為三大危險行業之一。 (六)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美國的肉牛飼養主要集中在13個州,有42000處肉牛育肥場;其中200處最大的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倲档50%左右。鑒于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飼養,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美國肉牛育肥場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橫跨8個州、世界上一個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水,現在其中3個州的地下水已開采了一半,如此長期不斷采水,蓄水層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國現代化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例如,組織代謝類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20%,提高飼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廣泛地采用。美國全國肉牛育肥場中,95%以上使用各種生長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飼養場用了1500萬磅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而人類食用了化學藥物生產的肉類,對健康是不利的。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產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現代農業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 五、美國的現代農業對我國的啟示 (一)在借鑒國外經驗時,必須重視我國與美國現代農業建設起步的歷史、現實的條件差異 從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來看,美國的現代農業建設,都是在已完成工業化以后,在高經濟發展水平的歷史條件下,推進近代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當前中國資源缺、環境惡化、人口眾多,工業基礎薄弱,極大地制約了我國現代農業進程,這是我國現代農業的模式選擇中首先要考慮的國情。在盲目引進外國模式上中國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在對現代農業的認識上,至今許多人仍然時常強烈受到經濟發達國家現代農業模式所左右,這種傾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避免歷史的失誤重演。另一方面,我國區域自然稟賦差異極大,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生產發展水平千差萬別,必然要求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各地應因地制宜,探討各具特色的分類、漸進式現代農業建設模式。 (二)根據國情制定相應的農業保護政策 美國的農業保護政策可謂包羅萬象,但是其三次產業結構(尤其是產業人口分布)與中國差異較大,農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工業化水平與中國相去甚遠,中國要用相同的財政補貼政策保護農業顯然是做不到的;另一方面,許多情況是今天的WTO規則所不允許的。 所以,在我國,在提高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與投入的同時, 又要注意國家的承受能力和工農協調發展;注重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又要注意城市化過程中對農用地的保護政策的落實。另外,除了農業產業固有特點和生產技術條件以外,在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由于市場機制尚不完善,農戶面臨的是不完全競爭、不均衡的市場經營環境,需要對農業采取保護政策,應當說在這方面,我國的農業政策是有力的,但某些具體措施沿需按市場經濟規律予以調整。面向新世紀,中國的農業政策還應在農業的市場化程度上采取措施,以符合現代農業的要求;要保證農業的資金投入、保護農業生產力,但財政投入要量力而行、依法操作,防止對農民困難坐視不管和財政負擔積重難返兩種極端困境的出現。 (三)現代農業建設是制度與技術長期的互動演進過程 通常人們注意到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備條件是創新的技術引發了現代農業的功能變化;但是,具備了技術前提,并非必然地步入現代農業,通常是制度創新更快地推動技術發展,加速現代農業的演進;技術的采用受制于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美國的農業制度創新是自下而上;美國地多人少,在尋求替代要素中采用大機械進行粗放的專業化單一的農業經營。如果沒有制度創新,新的技術便很難發揮作用。 在我國進行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中,應該把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 (四)政府應該積極尋求替代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體系 我國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新世紀現代農業應重視農業持久穩定發展和強調對環境和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同時注重人類生存環境,持久地保持資源開發能力。借鑒當今世界持續農業先進理念,提出新世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概念、新思路和模式,如替代農業、低投入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等。 (五)農業科研體系一定要與市場結合,要有相應的科研推廣體系相配套 在信息密集的社會中,農業發展將更注重資源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的捕捉與反饋。尤其是中國已加入WTO,面對信息量急劇增加的世界經濟體系,無論是農民還是政府、科研機構,都必須提高反饋信息并迅速決策的能力。在加強農業市場信息系統建設的同時,推進農民知識化,不斷加強農民技術教育工作,借鑒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形成農機、科研、職教與農民一體化的現代農業推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