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與生產力之間的辯證關系 發布日期: 2014/4/1 |
所謂動物福利,不是說我們不能利用動物,而是應該怎樣合理、人道地利用動物。要盡量保證這些為人類做出貢獻和犧牲的動物享有最基本的權利,如在飼養時給它一定的生存空間,在宰殺時盡量減輕它們的痛苦,在做實驗的時候減少它們無謂的犧牲;就是讓動物在康樂的狀態下生存,盡量做到動物無疾病、無行為異常、無心理緊張壓抑和痛苦等。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平衡動物福利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呢?這就需要生產者正確地認識到動物福利與生產力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動物飼養者不要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動物的生活環境,忽視了動物的天性等。例如,養豬是養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在養豬的時候適當給予動物福利就能提高豬的生產率和肉質水平。在豬的哺乳期,早期的哺乳仔豬正處于肌纖維由數量增長轉向體積增長的發育初期,此時肌肉的興奮與活動對肌肉的能量代謝和生長發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仔豬每日吸乳多次,每次吸乳前必須全身用力拱乳,這個生理活動調動了幾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骨骼。,強烈地刺激了肌肉的生物氧化鏈和肌紅蛋白健康發育,為日后形成優質胴體瘦肉打下基礎。 因此,飼養者更應該注重動物的福利以提高生產力。動物福利與生產力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動物福利與生產力之間的相互關系。 1、營養、飼養環境對生產力的影響 近十年來,我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動物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農場動物、寵物、實驗動物及其產品的絕對生產量非常大,如豬占世界的53%,牛占世界的9%,羊占世界的20%,肉類和蛋類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而醫藥、服裝和食品的加工等與動物有關的產業,產量也居世界前列。而隨著動物營養學研究的逐漸深入,動物最基本的營養需求已越來越清楚的被飼養者所把握,但隨著對動物產品總量的片面追求,人工飼養環境與動物天性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加劇擴大的差異所產生的應激直接反映了動物福利的不斷惡化。下面以豬為例: 我國的飼養方式落后,公眾對動物福利意識差,與歐盟國家形成鮮明的反差,如:歐盟國家規定,豬要睡在干燥的墊草上;養豬者每天至少要花20S的時間與每頭豬相處;豬應有2-3個玩具的消遣,以防打架;并擁有拱食泥土的權利。而在我國,飼養者為了增加產量,在飼料里加入激素或其他有害物質,為了預防疾病,濫用抗生素,這樣也就加速病毒的變異,不但對豬防疫無益,而且對人的健康也構成威脅。一些生產者為降低成本,養豬場的飼養過于密集,豬沒有自由活動的空間,生存環境惡劣。這點與發達國家的現狀差距較大。 經研究表明:善待活著的動物,提供舒適的環境,給予營養完善的飼料均可明顯提高其生產力。如若提供舒適的環境,則可以減少動物相互間的爭斗,保持它們的健康和活力,從而大大增加了飼料攝入量,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生長速度,也可提高它們的存活率。但如果飼養者粗暴地對待畜禽,會使它們產生恐懼的心理,從而影響它們的生產力。也有許多資料和數據表明,母豬的繁殖性能包括受胎率、產仔數和泌乳量與母豬表現出來的對人恐懼的程度呈負相關;在奶牛生產中也經常發現、在擠奶前粗暴地對待奶牛,產奶量就會明顯下降。 正因為我國的動物福利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以至于我國在畜牧業領域生產力得不到顯著的提高。所以改善我們的飼養環境,減少應激增加動物福利,在保證動物正常的免疫機能的前提上,還可以增加生產率,提高生產水平。 2、動物行為需求對生產力的影響 動物福利可簡單地劃分為生理福利和精神福利兩大類,生理福利包括營養和疾病防治,精神福利主要體現為心理需求,在行為上的滿足程度。動物營養充分和防預疾病對生產性能的影響是毋庸質疑的,現代化的集約型生產方式把動物限制起來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它們的營養和繁殖,從而提高了生產力。提供動物行為上的滿足對生產性能的影響也逐漸得到研究者關注。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動物生理福利的優劣,而動物的行為反應則是鑒別動物精神福利好壞的重要途徑。 動物行為是動物對某種刺激的反應或與其所在的環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生活方式。行為是快速而有效的的適應方式,動物用來抵御敵人、不良氣候、疾病和寄生蟲,覓食飲水、尋找配偶、保護后代、躲避應激等等,有利于自身或種群的生存。生產中出現的異常行為、陳規行為、自殘、相殘都是動物對環境適應的一種行為反應。所以提供動物行為需求可以使動物更好地適應環境從而提高生產力。 動物行為是有利于自身和種群的生存的,我們應該保護它們的這些行為。但往往我們為了追求暫時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動物行為。就比如很多養殖戶為了飼養更多的家畜,又不想投資多建畜舍,將超過正常數量的家畜一起飼養,影響了家畜表達行為。所以集約型養殖業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飼養過程中,我們不要因為追求效率,追求方便而忽略了動物這些行為,應讓動物在一個有利的,良好的環境中成長。 3、家畜產品質量與生產力的關系 目前消費者對動物性產品質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藥物殘留問題和產品品質問題上。國內在藥物殘留問題上已經加大了控制和管理力度。在過去生產實踐中,習慣于單純追求動物最大的生產力,而忽視了畜產品的質量和動物的福利,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激素類藥物及高銅高鋅制劑,直接影響產品的品質,同時也威脅到了人類的健康,并且犧牲了動物的福利。如豬在長期口服“瘦肉精”后,心跳加速,四肢顫抖,站立不穩,骨質變脆,是對豬的一種殘忍迫害。動物在飼養階段感染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用其產品生產的食品中就很可能攜帶對人類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 改善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動物的福利狀況,如適當降低飼養規模、改變飼養方式、改善飼養環境等, 一方面可增強動物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動物產品品質和價格。例如在北歐和澳大利亞,通常自由散養的褐殼蛋雞所產的雞蛋,貼上“自由散養”或“自由食品”的標識,在市場上的售價可比普通雞蛋即籠養雞蛋的價格高很多。從不同蛋雞生產方式的投資和生產成本核算可以看出,適當改變生產方式不僅滿足了公眾對動物福利的呼吁,而且在經濟效益上是合算的。 |